【喜迎党代会 争创“双一流”】文学院:把握机遇,争创一流学科

近年来,文学院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促进广大师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大力开展内涵建设,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打造优秀大学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形成了和谐高效、风清气正、开拓创新、持续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党的领导坚强有力,院务工作和谐高效

文学院历来注重以党的建设引领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在落实民主集中制、实现科学决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通过完善《文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科、专家和青年教师制度》等工作制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为全体师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坚强有力,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越发明显,思想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如“群众观与中国文学”系列学术活动、“中国梦”主题教育、“党团论坛”等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成效。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工作,坚持用完善的制度引导干部廉洁从政从教,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意识明确,制定的《行政人员失职问责办法》等制度措施对于规范干部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财务集体会签制度确保了没有出现违规使用经费的情况。文学院坚持依规行事与以情动人相结合,既健全了教学科研奖励、各类管理考核、津贴酬金发放以及公出、请假、加班值班管理等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又强化人文关怀,营造温馨和谐氛围,加强团结协作,真正做到团结、务实、高效。

团结务实、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促进了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全院师生同心同德办成了多项事关学院发展的大事:2009年成功申建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2010年成功申报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2011年顺利通过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验收和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工作验收、三个二级学科获批“山东省重点学科”,2012年成功申报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专业, 2012年以文学院为主体建立“乐投·体育,乐投(中国)·济宁市——非物质文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2013年成功申报4个校级协同创新团队,与兄弟单位通力合作成功申报省级“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等,受到了师生肯定和好评。


管理完善,师德高尚,教学工作优质规范

文学院教学队伍梯队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秩序好,学生满意度高。目前,文学院有专任教师66人,其中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5人,在读博士3人。5年来,引进山东省“突贡”专家1名,其他博士毕业生22名。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派出16位中青年学者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研究或开展博士后合作研究工作,8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促进了优秀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和脱颖而出;先后有5位教师赴韩国、俄罗斯、匈牙利、爱尔兰、加拿大等国担任汉语教师或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在教师教学风范教育和日常教学管理中,积极制定和贯彻落实有关文件制度,把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弘扬师德风范作为职称考核、年度评优的重要指标。积极发挥分教学委员会、学院教学督导和各教研室对教学各环节的指导、监督和教学效果的评估作用,充分发挥了老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管控,2012年制订了《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参考标准》,2013年以名校工程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对学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调整,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学院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目前正在建设中国古代文化与人文教育等10个教学团队。“十八大”以来,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等教学活动,设置《中华传统文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等31项文学院教学项目,获校级立项9项,获省级立项1项,获推荐申报省级立项1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文学院自编教材获2011年山东省优秀教材奖3项,2项教学研究项目获2013年学校教学成果奖。我校在国家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中,成绩在全国各高校名列前茅。2013年以来在历届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数量一直列全省首位。

广大教师身体力行诠释着“为人师表”的内涵,踊跃开展志愿服务,比如针对文学院女生比例大的特点,我院女教师自发成立了“文学院女大学生生活导师志愿者团队”,受到学生欢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反映良好,近两年学生网上评教优良率为100%。

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新建成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5个二级学科培养博士生,博士后流动站进站人数14人,出站人数8人。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5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成效显著,获得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1项。


科学严谨,厚积薄发,学术研究成果斐然

文学院高度重视学术风气建设,一直将学术理念与学术行为规范作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将《学术道德建设与论文写作规范》当作研究生必修课,单承彬教授、李钧教授担任学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宣讲员,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进行指导。学术风气建设起到了防微杜渐的效果,营造了风清气正、科学严谨的学术环境。

学术研究特色鲜明,科研规划重点明确。立足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紧扣“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学”主题,拓展“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与“戏剧影视艺术与文化产业创新”两翼,探索“制度引领、强化特色、持续发展、协同创新、服务社会”的特色科研道路。发挥科研团队优势,以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政策扶植与制度创新为抓手,优化学术梯队结构,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平衡学科发展,努力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大力改善了教师科研条件,改善了重点学科办公室、教授工作室、图书资料以及科研设备条件,创造了更为和谐的科研环境。文学院注重多层次开展学术交流,主办或承办全国博士后论坛、“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学术会议,大力举办学术报告,每年邀请20余位专家来校讲学,积极举办名师讲座、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研究生论坛等,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十二五”期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3个山东省重点学科全部完成验收,以此为基础加强科研协同创新,建立了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了5个重点研究方向,在小说、戏剧、散文等文体研究以及儒家经典文献整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5年来共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古委会项目43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和重大横向课题30项,新增科研经费300余万元;出版专著25部,发表CSSCI论文10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积极参与“孔子与山东省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主导“济宁市·乐投·体育,乐投(中国)圣地非物质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非遗进课堂”、“非遗保护与研究”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爱岗敬业,彬彬有礼,育人环境高雅文明

文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高度重视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文学院学生综合测评细则》《文学院学生干部考核条例》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保证了学生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注重结合中文专业特点,打造应用型人才实践平台和品牌特色活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同步提升。持续开展“与信仰对话”系列活动,开展“非遗”进课堂,品味经典书香,打造书香校园,连续多年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举办话剧演出、诗歌音乐节、诗友会、吟诵经典活动,每年举办“师范生素质拓展月”活动;支持指导学生办好自办报刊,建立“四报一刊”体系——《五月》报、《求实》报、《读书做人》报、《新烛》报、《风景》杂志,引导学生开展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专业实践;针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设立文学院电视台,增加学生影视制作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拍摄了大量纪录片、电影等作品,并获山东省文化艺术节校园短剧优秀奖、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声像类优秀成果二等奖 ;结合学科特色扎实推进社会实践,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农村支教等志愿服务,“暖风”行动社会实践团队连续4年荣获省级优秀团队。连续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省级奖项,多项课题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级课题审批。

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校内外宣传。我院历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既是对工作的推进,又是专业的实践训练。仅近两年,我院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以及新华网、新浪网等媒体发表宣传学校或本单位文章30余篇,对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做出了一定贡献。

注意加强辅导员对新时期学生工作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申报山东省教育规划课题、山东省教育厅课题、乐投·体育,乐投(中国)校级课题5项,4位专职辅导员均荣获过“山东省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奖励,多人次获得“山东省暑假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优秀辅导员”、“山东省骨干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加强校地合作,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工作卓有成效

近年来,文学院准确把握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机遇,坚持“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原则,在传承文化方面形成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学科特色,在服务国家和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推动学校发展和提升山东省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力量。发起成立了“国学经典教育联盟”,承担济宁市“传统文化教师培训”任务,与中国山东网合作主办“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专栏,为各类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讲授传统文化200多场,面向中小学举办了100多场次“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公益讲座。同时大力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成立“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中心”“金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对周边的地方曲艺、工艺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进行整理研究;研究生、本科生深入乡村、社区和学校,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把握机遇,大力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5年左右的时间,是文学院进一步凝练特色、向一流学科跨越攀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职业成长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线,力促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显现实际成效,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养明显提升,社会对我院培养的各层次、各类型中文专业人才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学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出现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为国家和区域文化发展、引领社会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人才队伍的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更趋优化,高层次人才加速聚集,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优化,运行机制高效顺畅,服务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总之,要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大幅提升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学科高地,努力建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在地方高校中居领先地位、有特色的一流学科。

(来源:文学院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李文振)